“哪哪都是古偶”!古偶剧“霸屏”,破圈者寥寥

来源: 环球网2023-08-26 00:44:07
  

【环球时报记者 张振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罗晓汀】暑期档网剧似乎已经被古装偶像剧(简称古偶剧)“霸占”。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,2023年8月第三周,全网正片播放市占率前十名中古偶剧独占五席。从7月的《长风渡》和《玉骨遥》点燃战场,到《安乐传》《长相思·第一季》(以下简称《长相思》)《莲花楼》接力播出,再到8月的《七时吉祥》和《灼灼风流》,古偶似乎成为各大平台的关键词。然而,虽然《长相思》登顶灯塔播放市场占有率、云合播放量指数排行榜等多个榜单,但今年的古偶剧市场并未复制去年《苍兰诀》的古偶神话,这一类型是否已陷入破圈困境?

“哪哪都是古偶”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曾一度陷入瓶颈的古偶剧这两年似乎重回巅峰,成为暑期档头号类型。从数量上看,古偶剧在暑期档新剧中占比虽然不到1/3,但大多是各大平台的绝对重头。

优酷自从打出“仙侠第一厂牌”旗号后持续在古偶剧领域发力,暑期档先后推出迪丽热巴和龚俊联袂的《安乐传》、杨超越和丁禹兮主演的《七时吉祥》,腾讯视频在7月初和月末先后推出《玉骨遥》和《长相思》,爱奇艺则有武侠悬疑类型的《莲花楼》……这无形中掀起一场暑期档古偶剧大战,给观众造成“哪哪都是古偶”的感觉。

热度上,7月末播出的《长相思》《莲花楼》跻身7月榜单前十,热度横跨整个8月。《长相思》在腾讯视频站内首播热度破3.1万,3.4万的历史热度峰值超越去年的古偶爆款《梦华录》《星汉灿烂》;《莲花楼》则通过大结局超前点播实现热度破万,成为暑期档后劲最足的古偶剧。暑期档古偶剧口碑虽然参差不齐,但豆瓣评分8.1的《莲花楼》和7.6的《长相思》格外突出,8.6的《古相思曲》更是超越8.5的《狂飙》。

内容上,《长相思》主打“一女配三男”,《莲花楼》集古装、武侠、悬疑探案于一身,《古相思曲》则采用“逆向穿越”,这几部古偶剧的制作品质均保持高水准。此外,新一轮国剧出海,古偶剧占据显眼位置:去年的《苍兰诀》国内开播不到一小时后,网飞紧跟着上架,而今年的《长相思》开播即斩获WeTV泰国、马来西亚、韩国、美国、新加坡、巴西站热播榜第一。

开场就能猜到结局

暑期档的古偶剧显得势不可挡,但与正剧相比,古偶剧的许多优点却变成缺点。古偶剧的一大弱势就是平台局限于网络,无法拓展到电视端的更广泛观众,进而难以出圈。有观点认为,古偶剧是给年轻观众看的,能不能出圈不重要,但被称作国产古偶剧鼻祖的《仙剑奇侠传1》2005年播出,先是在地方台创下11.3%的收视率,首轮上星播出后平均收视率3.8%,最高4.9%,这显然是受众覆盖全年龄层的结果。

近年来的古偶剧几乎主要依赖三类观众:主演粉丝、原著党和古偶爱好者,这就容易造成古偶剧的热度“开局即巅峰”,但后劲不足、传播面有限。《安乐传》开播首日全网正片播放指数11919,升到1.3万后逐渐下滑。《玉骨遥》首播播放指数达31887,但最终高开低走,《长风渡》断更后也出现热度下滑。《长相思》也未能真正实现破圈,热度和讨论始终局限于古偶圈。

虽然今年古偶剧也不乏高分剧,但类型上几乎没有创新,主要依靠营销破圈,海报画风也趋于同质化。这种操作虽然可以俘获为偶像应援的粉丝,但无法积累路人观众和口碑,加速审美疲劳的到来。“流量明星+特效堆积+流水线剧情”已成近年古偶剧标配,开场第一幕时观众就能猜到结局。

如今古偶剧制造热度的另一大手段是“造CP(配对、搭档——编者注)”。去年《梦华录》掀起一轮“宋代古风热”,男女主也有较强CP感,《星汉灿烂》和《苍兰诀》分别造就“吴露可逃”和“棣欣引力”两对CP,今年杨紫在《长相思》中一个人扛起三对CP,其他古偶剧则没有CP出圈,这或许也是让《长相思》热度表现突出的原因之一。

有传统元素,少文化内核

古偶剧在近两年突然回暖,关键在于古偶剧观众基本盘大,对此类题材宽容度较高:哪怕世界观设定大同小异、妆造重复、特效雷同,但只要能看到偶像,这些缺点都可以视而不见。再加上短视频时代的营销更加容易,能够掩盖流量明星演技上的短板。但古偶并不是爆款万能钥匙,要想真正出圈、破圈,还是要在制作上继续发力。

如今古偶剧的优秀品质已经不再是加分项,而是基本要求。新一代观众会在追剧前查看各平台评价,优秀的先期口碑保证热度延续。从近两年古偶剧爆款来看,能够战胜审美疲劳的只有创新。去年的黑马《苍兰诀》将“男女换身”运用到仙侠剧中,今年的《长相思》开创性设置“一对三”的感情线设定,展现复杂多维的情感关系,《莲花楼》主打悬疑武侠,《古相思曲》则采用逆向穿越。

顶流影响力加上大力营销,确实能够给古偶剧带来一定热度,也基本能确保出色的首播成绩,但剧集开播之后拼的是质量,单纯靠粉丝很难把一部古偶“硬捧”成爆款。而要提升剧集的质量,就要减少对网文的依赖,提升古偶剧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涵。《仙剑奇侠传》等经典古偶剧的支柱正是传统文化,如今只有用新一代观众喜爱的方式讲故事,才能为古偶剧出圈打通观众壁垒。

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、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孙佳山认为,如今许多古偶剧选择在服化道上下功夫,努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,但本质上缺少中国优秀文化的价值观内核,这就导致一部剧虽然看上去是古装,但在海量特效的覆盖下,很难让观众找到一份真实感,也就更难产生代入感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sdnew003

相关新闻

版权与免责声明:
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商业周刊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