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鹮飞过有机稻田。(资料图片)
生态好不好,朱鹮最知道。
(相关资料图)
眼下的陕西省汉中市洋县,美景如画。洋县绿色(有机)循环产业园有机产业园内,生机勃勃。1981年5月,中国科学院科考队在洋县发现世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。经过经42年的坚守与努力,当初的7只朱鹮“开枝散叶”,如今全球种群数量已突破9000只。因此,洋县被称为“朱鹮之乡”。
对栖息环境,朱鹮很挑剔,要有树木营巢,要有河湖觅食,要有安静环境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洋县发展产业,在还没想好“要什么”的时候,就早早想到了两个“不要”:不能大规模去林为耕、不能使用化肥农药。除此之外,洋县还封山育林、植树种草、投放鱼苗、恢复天然湿地。人和朱鹮生活在一片蓝天下,这些选择是牺牲,更是守护。
对自然的善意与敬畏如今得到了回报,洋县为保护朱鹮涵养出的优越环境,为发展有机产业创造了先决条件。
洋县有机粮油示范基地。(资料图片)
如今,洋县已建成了西北地区最大的集有机产品科研、加工、物流、信息、服务为一体的有机产业园区,至2022年底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0种,有机认证面积17.5万亩。注册“朱鹮牌”商标6大类50多种,“朱鹮之原”集体商标2件,产品商标21件。建成了10个有机产业示范镇、10个有机生产标杆示范基地、10条有机产品标杆示范加工生产线。
“娇气”又美丽的朱鹮,现在成了洋县有机产品的“金招牌”“活证明”,为这里发展有机产业义务当起“环境质检员”。
当地群众在有机稻田里劳作。(资料图片)
45岁的许小金是土生土长的洋县梁家村人。2021年,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,他流转206亩良田,实施“稻虾综合种养”,以水田为基础,采用生态养殖、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水稻、龙虾“混搭”共生,实现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,改善农业环境,提高亩均效益。每亩田可产150多公斤小龙虾、500公斤优质稻,亩均综合收入在8000元到1万元,一年收入达到 200万元。“稻虾综合种养收益高,日子越来越有奔头。”许小金说。
在洋县,“农”字号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包技术、包种肥、包回收的“三包”服务,先后与1.2万多户群众联结,形成“生产—加工—销售”利益共同体,通过有机种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
“下一步,洋县将擦亮有机产业金字招牌,建成有机黑米高端饮品深加工、有机果蔬等项目,全力推进有机中药材、有机米粉肽深加工等项目,强化‘朱鹮之原·有机洋县’区域公用品牌建设,不断提高有机产品知名度、美誉度,更好促进群众持续致富。”洋县县委书记赵斌说。
关键词:
版权与免责声明: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商业周刊网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